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重庆资源循环利用与碳中和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在重庆市科技局(原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支持下,由重庆科技大学、重庆三峰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重庆三峰环境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峰环境)于2006年12月联合组建而成,以“绿色、生态、环保”为宗旨,以废弃物处理技术研究及其人才培养为目的,针对生活垃圾、生物质、污泥等废弃物开展相关共性技术研究。2013年,研究院联合重庆大学、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优势资源组建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协同创新中心,并成为重庆市首批认定的“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开展制约城市生活垃圾清洁和高效资源化处理的共性与关键技术难题的协同攻关。2019年,获批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022年更名为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重庆资源循环利用与碳中和技术研究院)。
研究院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58人,正高27人,副高12人,博士38人,硕士17人,涵盖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重庆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巴渝海外引智专家1人,百名工程技术高端人才2人。拥有重庆市高校创新团队2个,重庆市创新创业团队1个以及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
研究院建有垃圾焚烧发电技术中试基地、热转化技术实验室、环保与节能装备实验室等实验平台,涉及科研教学仪器设备价值6000余万元,占地面积4500㎡,其中自主开发固定床、流化床、回转窑、一维炉、两段炉、三段炉等各类小试反应装置50余套,并建有全国首套6TPD机械炉排式垃圾焚烧中试线、全国唯一的10TPD机械炉排式垃圾气化燃烧中试线,构建了集基础实验、小试研发、中试验证、工程化应用于一体的创新研究体系,具备废弃物处理过程的气、液、固三相完备科研条件。汇聚国家生态环境部工程技术中心、重庆高校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市垃圾发电科普中心等多个科研教学平台,已成为废弃物处理的研发与产业化基地、人才培养基地。
研究院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科技攻关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56项,企业委托重大技术服务项目130余项,专利成果转让及成果转化经费突破2亿元。牵头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及其他各类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获得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其他各类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重庆高校十大优秀科技成果奖特等奖1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5项,PCT专利5项;研发高新产品5个;制定和修订国家及行业标准5项。研发的炉排式生活垃圾清洁焚烧关键技术已应用到国内以及美国、印度、埃塞俄比亚、泰国、越南、巴西等8个国家的156个城市、253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超400条焚烧线,助力推动减少碳排放1.4亿吨,贡献绿色电能超330亿度,为全球绿色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研究院已经逐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四位一体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创新体系。
在国家“双碳”战略的指引下,研究院在继续发挥垃圾焚烧发电工艺与装备传统技术优势,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的同时,也深度整合学校冶金材料等领域的学科优势及重庆地区相关资源,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点聚焦于有机固废的高效资源化利用技术、金属矿产绿色循环及高值化利用技术、工业次生能源利用技术三方面的研究,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减少资源消耗和降碳的协同作用。研究院于2022年初向重庆市政府提交的“关于大力发展‘城市矿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资政专报,得到胡衡华市长肯定性批复。自主研发的“大极板铅电解自动化生产成套装备及产业化”为再生铅的冶炼和铅生产工艺中的减碳做出了巨大贡献,获得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研发的“低品位铅基多金属资源绿色高效协同冶炼关键技术及装备”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